欧冠足球比赛_竞彩足球-投注*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房产

圣都整装颜伟阳:打造家居行业正循环生态 提升品牌实力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2023-06-21 09:09:15
分享: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5月10日,正值第七个“中国品牌日”之际,贝壳副总裁、圣都创始人颜伟阳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围绕企业品牌建设等相关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做难而正确的事 推动行业正循环

  为了实现“有尊严的服务者,更美好的居住”,贝壳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作为贝壳的新成员,圣都整装也始终坚持践行这一理念。

  “贝壳与圣都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颜伟阳说,贝壳与圣都整装,因为对品质服务的共同追求走到一起。“坚持走正道,这样对消费者才是最好的,我们要推动行业正循环。”

  与此同时,圣都整装抓住数字化机遇,通过数字化思维整合广大服务者与供应商、实现家装标准及流程可视化。数字化的效应不仅在向外扩散,也在向内渗透,圣都整装建立了专属的“用户画像”,将流量阵地精准触达消费者。此外,圣都整装还在抖音开设账号,分享装修设计,已积累66万粉丝;在小红书也开设客服官方号,在线解决并汇报用户在装修中遇到的问题。

  圣都整装通过产业链系统整合、数字化改造致力于解决家装行业存在的集中度低、供应链长、流程不规范、施工周期不确定等问题。不仅做到让消费者满意,也让每一个“圣都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做难而正确的事。此外,针对服务者,圣都整装也提出承诺,不仅对消费者好,也对服务者好,做有尊严的服务者。

  颜伟阳补充说,服务者还需要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圣都整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例如,将客户评价导入企业考核和薪资机制,还通过开直播、现场连线的方式,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并解决问题。

  将不确定变确定 建立良好的口碑

  家装行业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更注重用户体验。让客户能够享受确定性的服务,整个行业才会走向正循环,从而获得口碑。

  颜伟阳表示,作为一家成立21年的家装品牌,圣都整装首先打造家居行业正循环生态,整合供应链。为实现家装行业规模、品质、效率的稳健增长,企业的生态定位很重要。圣都整装牵头发起并升级“一心一億”整装联盟,携手各大头部品牌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供应链,保障装修交付品质,将装修的不确定变成确定。

  其次,推出品质相关活动,让消费者更深入感知到圣都品质。今年3月,圣都整装在全国50座城市举办首届“透明”工地开放周活动,将施工现场“透明”给消费者看,向消费者及行业传递圣都整装的品质初心与交付实力,为行业打造了切实可行的“品质范本”。近期,圣都整装还将开展“品质零距离”二阶段策划,开启“走进工厂”活动。

  最后,加大对客户赔付的预算投入。针对客户在装修中遇到的问题,圣都整装推出了“客户十怕·圣都十诺”服务体系。据《2022贝壳用户服务品质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贝壳家装(圣都整装、被窝)服务承诺全年赔付单量近14000单,赔付金额超2000万元。近日,圣都整装为提升消费者体验,又进行了品牌升级,在报价、材料、施工、服务四个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透明清晰的服务。

  正向价值观引导 提升品牌影响力

  谈及如何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颜伟阳认为正向价值观引导至关重要。一个行业的好与差,头部企业往往会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坚持走正道,围绕“对消费者好的本质”开展实施业务,才能推动行业实现正循环;同时,圣都整装作为头部企业,积极推动行业服务“透明化”,在报价、材料、施工和服务四个方面为行业树立交付水准。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圣都整装还携手行业上下游伙伴共同进步。颜伟阳表示,圣都整装牵头发起“一心一億”整装联盟,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也实现了圣都整装、品牌、客户三方共赢,开创了可延续的行业合作新模式,提升了各合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美好人居的必由之路。”颜伟阳说,圣都整装坚持以“真心服务消费者”的原则引航数字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管理中台,提升管理效率;并在“贝壳智慧家装”体系中,将BIM+AR+IoT等技术融入装修过程中,将整个装修产业链线上化、集中化、明确化。

  在品牌建设方面,近期圣都整装进行了品牌焕新升级,重点聚焦“四个透明”——报价透明、材料透明、施工透明、服务透明,保障高品质交付,为消费者提供安心服务,推动行业实现“透明家装”。

  同时,提升品牌实力,保障品质交付。圣都整装坚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专业的设计团队、透明化的工地、标准的管理制度以及强大的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兜底承诺。此外,找到合适的代言人也是助力品牌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