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足球比赛_竞彩足球-投注*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教育新闻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20-06-01 10:00:18
分享:

4月29日,浙江诸暨上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花样农场”内劳动。据诸暨市教育体育局介绍,近年来,诸暨市全域推进、整体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市292所中小学“校校有劳动基地,人人可实践体验”。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4月2日,四川省华蓥市双河小学三年级10班的刘梓熙、刘梓然,在永兴镇双龙桥村5组帮助外婆在田间抬运土豆,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光荣。据介绍,华蓥市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设立劳动必修课程, 并要求学生在未开学复课之前,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等,同时写出劳动笔记或心得体会。人民视觉供图

  青少年与教师对劳动观念的认知有差异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欧冠足球比赛: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旨在补齐教育短板。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劳动不仅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分水岭,更是人类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结论:仅有30.1%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

  在对劳动观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极强,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3.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

  在是否应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一点上,绝大多数家长是赞同的。调查显示,98.4%的家长赞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仅有1.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被弱化是谁之过

  社会上欧冠足球比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观印象,与中心问卷调查的初步结果具有一致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软化、被淡化,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具体分析,从学校方面而言,重智轻劳。虽然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一定的劳动课程,但是由于追求学生分数,这些劳动课程往往以“副科”或选修的形式呈现,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课程,也没有系统的课程评价方案,甚至出现被毫无顾虑地让位给“主课”的尴尬境地。

  从家长而言,过度宠溺。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致使孩子慢慢疏远劳动,漠视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在一些家庭中,巨婴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青年连做饭都不会,在本应该反哺双亲的年纪却以啃老度日。

  从社会而言,各种不良风气侵袭。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攀比之风使得青少年陷入物欲的枷锁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人”。艾里希·弗洛姆在《论不服从》中对“消费人”进行警示,如果一个人所思考的不是如何劳动生产以及创造,而是消费越来越多的物质,那么,消费越多便越会像奴隶一样被日益膨胀的需求束缚手脚,最终成为贪欲的囚徒而无暇顾及其他。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价值观是多么的必需且必要。

  学校、家庭、社会要协同推进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和深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实施体系,既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劳动需求与愿望,也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在真实性、多样化的情景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构建整体融通式的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家长要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让青少年学会“上手”和“在手”。

  家庭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战场,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上好“劳动教育第一堂课”,家长有其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从小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可共创“家庭劳动日”,如通过集体打扫除,在劳动中了解扫除风俗、知识等;通过外出采摘果蔬,在劳动中学习食物知识与营养成分、作物生长规律等;通过洗碗做饭,在劳动中掌握生活自理技能、体会家长劳务的不易等。通过劳动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默契、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以看出,参加劳动不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在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规定6岁到18岁的孩子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至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至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到菜园里翻地;16至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第二,学校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学习指导,让青少年学会“上眼”和“上路”。

  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权利和责任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首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设置系统的、专业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存在于学校的孤立的教学体系中,而是融合于德智体美之中,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融合于学校综合教学之中。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发挥自身智慧,结合学科教学开发适合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

  其次,进行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劳动教学的老师大多为兼职,很多老师受职称等因素影响,对劳动课程投入的精力有限,更无暇顾及对相关理论探索,因此,加强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让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这样才能使劳动教育焕发应有的光彩。

  最后,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劳动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活动课程,它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效果评价。劳动以及劳动教育更多地发生在课堂之外的自然、社会和人为创设的“劳动情境”之中。因此,对于劳动活动的效果评价考核应当以学生的“参与学习”为中心,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参与与学习体验作出监测,从而达成形成性、表现性评价。评价是对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检测,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并且促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寻找出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总之,应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系统、专业的劳动精神培养以及劳动技能锻炼,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专业爱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劳动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工作中,才能做到“手中有活,眼中有光”。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的帮扶力量,让青少年学会“用心”和“脱俗”。

  社会在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旨在建立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业社会,其生产模式服务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全能人、而非消费人。因此,应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时刻防止“最优化”的消费目标滑向“最大化”消费目标。使青少年保持清醒、保持活跃、保持敏锐,对拜金言论、消费至上等“异化”的环境时刻警惕,避免被其“异化”,为青少年的成长以及劳动精神的生成、劳动意识的培养,竭力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政府的经费投入,引进企业力量,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内的多种劳动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风气中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是今非昔比,但从育人、家庭幸福甚至民族、国家发展进步,中国梦实现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永远不会过时,青少年劳动素养的提升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加强。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不断创造、创新、力求上进的劳动者。给青少年上好劳动教育这一堂必修课,把他们培养成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使劳动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而非仅仅一种谋生的手段,让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以及未来的职业工作生活中“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灵魂有趣”。

关键词:劳动,教育,认知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