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一碗面,是中国人饮食观最好的表达方式。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很平易近人,它隐藏在街巷,酝酿在家中,蒸腾在路上,植根于生活。
一碗好面,是一座城市最接地气的面子,是一位师傅炉火纯青的技艺,是一位游子悠悠的乡愁,更是源自华夏文明的味道精髓。从谷物到面粉,从食材到食物,在如何做好一碗面这条充满智慧的创造之路上,中国人已经走了数千年。
一碗面的故事
面的故事要从“面条王国”——中国说起。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向来博大精深。千年炊烟孕育了数千余种面条的做法,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的面条文化。不过,欧冠足球比赛:面条的起源一直颇有争论,西方认为意大利的空心粉比中国面条要发现得早。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400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摧毁了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村庄,紧随其后的洪水又将其封冻。4000多年后,在2002年,考古学家在被称为“中国庞贝”的青海省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裸露在岩层中长约50厘米、宽约3毫米的小米面条,也是世界目前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面条。这次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面条的国家。
其实在古代中国,面条不是叫做“面条”,而是被叫做“饼”“汤饼”“托”“馎饦”等。“汤饼”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专著《释名》一书中:“饼,并也,馊面使乞并也……蒸饼、汤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原始的面条即汤饼,其制作方法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中,所以又叫“托”。
魏晋时期,人们食用面条已较普遍,而且吃法也很讲究。晋代才子束皙在《饼赋》中称道:“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牛,霜凝口外,充虚解饿,汤饼为最。”风趣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在冬天吃热面饱腹去寒的情景。
到了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首次记载了制作面条的“水引馎饦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南北朝以后,面条制作有了新的发展,食用更加广泛。唐代用面条来祝寿已是盛行,宋元时期面条漂洋过海传入国外。公元13世纪,在元代中华面条即被马可波罗引入意大利,并由此而传播到欧洲国家。
时至今日,中国面条的制作、品种和吃法可谓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全国各地的面条品种名若繁星、风味各异。山西刀削面、陕西油泼面、兰州牛肉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杭州片儿川……每一碗面都具有极丰富的地方特色,食之爽口,倍受人们所喜爱。
一碗面的匠心
如何做一碗好面?可能在街头巷尾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里的老师傅最有发言权。在中国,能将一碗面做到出神入化的“武林高手”几乎比比皆是。
在山西大同,超过10斤的面团,被扛在师傅左肩,右手握刀,手起刀落,刀不离面,面不离刀。削出的面条精准地飞入锅中,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一碗刀削面,在师傅的手里演绎出美食江湖的淋漓恣意。
在甘肃兰州,师傅将牛肉与面这对奇妙的组合发展成了兰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兰州牛肉面,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十分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艺术。揉、揪、抻、弹,一下、两下、三下……短短几分钟,一坨面团就变成了细如发丝的面条在拉面师傅的手中飞舞。
在陕西西安,很多普通的家庭主妇都是做面的达人,甚至很多女人在出前,要被母亲检验一下做面的手艺。在这里,做面是一种习惯、一种家教、一种修养,更是验证一个家庭能否兴旺荣耀的标准之一。
如今,随着生产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会亲自动手做一碗面。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做面”变得愈发“方便”。然而,便捷并不意味着偷懒,简单并不代表着粗糙。在中国,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师傅”,它独具匠心的创新,只为做好一碗方便面,当好工业时代的“手艺人”,它就是——康师傅。
生产一包方便面难吗?不难。工业化早已取代了当初手工匠人的生产方式,一碗面的生产,也早已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然而,在这一碗面的背后所凝聚的科技和创新的结晶,才是最为可贵的。
为了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包装破损,康师傅开创性地在面饼上特意做了一个凹槽;为了防止料包不被叉子的齿尖划破从而影响食品安全,康师傅首创了折叠叉子;为了解决面桶烫手的问题,康师傅在行业内首先采用了中空隔热环保面桶……
不仅是在这些细节的匠心制造,康师傅认为,对于产品的严格把控和不断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在企业内部,康师傅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科研的投入,先后投资达5亿元建立了国际水平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3000多人的食安管理团队每年对旗下相关原料及最终产品检测超过350万次。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康师傅还不断宣传食品安全理念,向大众传播食品安全正确的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的饮食观。
在坚守“好面”品质的基础上,康师傅还不断研发创新,至今已推出超过200余种口味的方便面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多年来,为了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需求更好地结合,康师傅从事美食研究的神秘团队走遍了大江南北,品尝收集各地美食,聘请星级大厨专业指导,将各地的许多美食通过这样一碗小小的方便面带给消费者。
如今,人们对很多事情不再追求细节完美,但在企业生产中,这种精益求精的“笨”精神,依然是现代工匠应有的精神。工匠就是“手艺人”,如康师傅做面,若始终以做给家人吃的“良心”和“手艺”来做,这小小一碗面便成了美味、放心和安全的代名词。
一碗面的文化
内秀的中华民族,往往将丰富的情感寄托于事物之中,细腻、绵长又美味的面条成了绝佳的载体。考前吃面,寓意着金榜题名;生日吃面,寓意着福寿绵长;添丁吃面,寓意着长命百岁;新婚吃面,寓意着长久好合。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吉祥面更是寄托着浓浓的深情厚意。
时至今日,面条被寄予的顺利、长寿、长久、思念、祝福、和气等寓意早已在中华大地根深蒂固。一碗看似不起眼的面,却是所有人最为熟悉的味道和感觉。
“我在国外留学、工作的时候,最惦记的是家乡的味道。身边的许多游子和我一样,无论沮丧还是开怀,家乡的那一碗面就能给心灵最好的抚慰,一碗面就能解最深的乡愁。”康师傅CEO韦俊贤说道。
身处海外的游子,虽然不能吃到妈妈做的面,但是在想家的时候,泡上一碗方便面,就能品尝到熟悉而亲切的滋味。一碗方便面,浸润着浓浓的乡情,康师傅就是海外游子们心中经典的“中国味道”。
面条起源于中国,根植于中华大地。小小的一碗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从制面工艺到面条形状,从煮面火候到吃法味道,方寸之间浓缩着各地中国人熟悉喜欢的味道。一碗面就是一条联系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它不仅串起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更将每个人的口味、思念与这片土地牢牢地系在一起。
中国人深厚的“面”情结,也给了“以面为本”的方便面行业广阔的发挥空间,基于地域特色的各类口味方便面则更是层出不穷。康师傅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用一碗碗别具特色的方便面不断填满着国人对一碗面的期待。
中国的面条有成百上千种,每种面条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康师傅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精选各地的特色美食,用一碗面,让身处不同时空的人,随时享受中华饮食的味道,品尝到大江南北的面,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把全世界的中国人连在一起。
“传承中华饮食文化,这是我们的追求和责任,面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它看似柔软,其实韧性十足、柔中带刚,就像中国人一样,无论如何跌宕起伏,都能挺过去。康师傅做一碗好面,貌似简单却不平凡;用一颗匠心,满足亿万同胞的中国味与中国情,有一种情怀,把中华饮食文化弘扬光大。”韦俊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