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足球比赛_竞彩足球-投注*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生态魅力

魅力承德之塞罕坝

来源:  作者:
2018-05-24 17:48:55
分享:

  每年七、八月份是塞罕坝最美的季节: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落叶松、樟子松,把每一片山头坡地染成深浅不同的绿色;连绵的草甸上,金莲花、柳兰、穗花、绒线菊、唐松草……层层着色,晕染开去,最终绘成一幅绚烂凝重的风景画。

位于北京正北约450公里河北承德境内的塞罕坝,距离声名赫赫的承德避暑山庄还有近4小时车程。这里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
很难想象,人们在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至今高寒干旱的冷僻高岭上,竟然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现有的林木蓄积量,塞罕坝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过去55年里,塞罕坝,成为中国北方的生态“奇迹岭”,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中国的绿色奇迹有哪些“密码”?
“茫茫沙地没有一棵树,只有一点黄草和柳墩子……”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原副场长赵振宇回忆起1962年刚到塞罕坝时的情景。
最初两年,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人改进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因地制宜,改进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摸索植苗技术……通过不断研究实践,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仅仅两年后,造林 成活率就达到了90%以上。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里的荒原沙地已变为绿水青山。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离不开五个字:蓝图、模式、人。
早在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之初,就已规划好了一个现在看来仍然颇有远见的任务蓝图。“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集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集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当年塞罕坝的创业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地说出这几十个字。
“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造就百万亩林海,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对中新网记者说。
蓝图设定是第一步。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稳定的建设管理模式。塞罕坝采取高规格的垂直管理模式: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而不是更常见的“市管”“县管”。“垂管模式下,能够有资金和人才的保障,所以我们再困难也没有挪用过造林专项资金。只有保障生产经费,有专业化、创新型的团队,才能把生产完成。”刘海莹说。
塞罕坝成功,更离不开塞罕坝人,确切地说,是三代塞罕坝人“钉钉子”般的坚守和努力。
建场初期,塞罕坝的环境极其恶劣:缺食少房,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搭窝棚;缺少粮食,只有全麸黑莜面加野菜,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最难熬的是冷,一位老职工回忆,冬季气温零下40多度,出门雪都齐腰深。“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带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除了寒冷,就是风沙了,塞罕坝年均六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当时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但塞罕坝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了下来。
现在塞罕坝林场员工里,名字带着“林”“树”“松”“山”的特别多:李振山、于瑞林、翁玉山、李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二代、第三代,跟随着父辈们来到塞罕坝,一起住过窝棚子、吃过露天饭、吹过白毛风;他们在这里长大、造林,甚至把已经在大城市创业的孩子又叫回到塞罕坝,一代一代,最终交出了令人叹服的绿色“成绩单”。
中国北方一道神奇的“塞罕坝”
经过55年建设,中国真的在北方建起一道神奇的阻沙、防风、涵水“塞罕坝”。
“中国整体缺林少绿,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这是生态文明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理念、路径决定了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严重沙化的地区,在55年前能够作出建设塞罕坝林场的重要决策,这是非常有远见的。”曾经在塞罕坝工作了20余年的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副总站长刘春延对记者说。
事实证明,塞罕坝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风天数平均减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建场55年来,国家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累计约10.2亿元。如今,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据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202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比19.8。
生态越来越好,塞罕坝的美景更是早已声名远扬。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
塞罕坝还启动了碳汇项目。刘海莹对记者说,塞罕坝林场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造林碳汇和营林碳汇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其中18.3万吨造林碳汇已经挂牌出售。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资源减排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以实现上亿元收入。
“塞罕坝这笔帐不能只在林场里算,这是笔大账。塞罕坝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脱贫的作用是巨大的。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早已超出了本身直接的经济投入产出比,是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刘春延说,塞罕坝真正实现了建好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中国的绿色奇迹如何续写?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
过去五年中,塞罕坝建设进入了攻坚期。自2011年以来,塞罕坝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启动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这些地块全部是山高坡陡的“硬骨头”地块,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几公分,有的坡度甚至达到46度,成功种植一棵树,需要比过去花费数倍的劳动和投入。
刘海莹告诉记者,按照规划,未来一两年时间内,塞罕坝机械林场将全面完成场内石质荒山的绿化任务,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水平。未来,塞罕坝林场将继续搞好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林木结构,在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同时,增加苗木产量,适度开展森林旅游,发展碳汇,使经营上进入良性循环。“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达到塞罕坝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利用,实现青山常在。”
以塞罕坝为圆点,这里的绿色奇迹如何续写、复制、继而辐射开去?
塞罕坝所在的竞彩足球:,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次第增绿造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京津冀发展涵养水源。
竞彩足球:委书记周仲明表示,塞罕坝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技术、经验推广到了承德,承德的森林覆盖率从建国之初的5.8%上升到57.67%,如今,承德已成为华北地区生态文明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华北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城市。
“绿水清山引来金山银山。塞罕坝强化了‘生态引力’,生态好,对生态要素的引力越来越高,才能支撑、促进绿色发展。”周仲明说。
如今,河北省林地面积已达9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8%增加到32%,“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已启动实施。其中,防沙治沙重点区域内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9%和56.7%,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河北省第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报告(2009年)》显示,五年监测间隔期内,京津周围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2万多亩,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更多的“奇迹岭”正在建设中。
“实践证明,在存在沙漠化、荒原化的地区,只要路子对了、理念对了,真真正正发扬‘钉钉子’精神,是可以得到逆转和修复的。塞罕坝这种集高寒、干旱、高海拔、沙化几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的地区都能实现绿色发展,那么在全国用这种模式、这种机制、这种精神,再造更多的塞罕坝,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刘春延对记者说。

关键词:魅力|承德|塞罕坝责任编辑:杨金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