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让教育和经济“齐飞”
今年,走入清华和北大这两所标杆般高等学府的农村孩子,双双超过了700人。差不多每5个燕园学子中,就有1个是农家子弟。单是今年,中央、地方和高校三方的专项计划就累计录取了农村贫困学生9万余人。差不多每一百个高考生中,就有一人借此进入高校。近年来止住农村孩子在重点大学比例的下滑,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政府那只有力的手。(中国青年报9月14日) 占据考生总数六成的农村孩子获得不到两成的录取名额,这个比例实在是不高,但如果与10年的10%相比,农村孩子在重点大学的比例还是有很大的提升。这个提升主要是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子弟做出了倾斜,通过增加特招名额,降低贫困地区录取分数等方式,给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入高校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做法使得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实现,也算是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扶贫”。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发展相对于城市教育滞后。农村孩子和城市的学生相比,往往在起跑线上就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导致的。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物力资源匮乏的境况。与“硬件”相比,农村教育“软实力”对农村学生的影响更大。由于受到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到城市,而优秀的年轻教师又不愿意进入农村来,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的落后使得家长想尽一切方法让孩子进入城市学校,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人数锐减,生源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是农村大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专项招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补救”农村和城市教育不公的一种方法,为部分优秀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跃“龙门”的机会,却根治不了“教育不公”的顽疾。无论是招生还是高校的政策,在不改变农村教育资源全面逊于城镇的现状下,都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所以,要打破现状必须依靠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只有不断配强“硬件”并提高“软实力”,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才能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获得起跑线上的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均衡的教育。 其实,教育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农村富起来了,才能使政府和家庭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教育中,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这是双向互促的关系。所以,通过“软硬兼施”让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相互发展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马健博)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