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瓦格纳让国内观众无福消受?
在古典音乐界,著名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一直都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傲娇的瓦格纳本人甚至也不屑于“歌剧”这一称谓,专门为自己的作品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乐剧”。从著名的拜罗伊特音乐节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瓦格纳的音乐旋风也席卷了当今整个国际古典音乐圈。但是瓦格纳的作品不是随便就可以上演的,而动辄五个多小时的瓦格纳歌剧也不是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消受得起的,我们需不需要那么多的瓦格纳?国内观众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和素养欣赏瓦格纳歌剧?这些都是值得商榷与探讨的。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在国内上演瓦格纳歌剧最多的机构之一,已相继为中国观众带来《尼伯龙根的指环》、《唐豪瑟》、《帕西法尔》三部瓦格纳歌剧。这个月刚刚揭开帷幕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又为北京观众带来了《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部瓦格纳歌剧作品。而这次音乐节方面更是不远万里请来了奥地利著名的蒂罗尔音乐节、歌剧院及其歌剧院管弦乐团,带队的指挥家还是前年指挥上演《帕西法尔》的“老面孔”古斯塔夫·库恩大师。从两部歌剧的演出反响上来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纽伦堡的名歌手》好评更多。“名歌手”这部极力颂扬德意志精神的歌剧,对于中国观众在接受度上存在一定考验,还有这部作品格外冗长、乏味的第一幕更是在无形中浇灭了许多观众的观演热情。相反,第二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尽管从当日下午五点便开演,全剧更是持续五个多小时之久,但是该剧基于男女爱情的故事背景无疑比“名歌手”更容易迎合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观演的过程颇显轻松和游刃有余。 钟情于瓦格纳作品的还不止北京国际音乐节,2013年是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也是名副其实的“瓦格纳”年,当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了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同样在那一年,中央歌剧院以一部恢弘的“全华班”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女武神》揭开了歌剧院计划持续四年,每年一部“指环”四联剧的制作序幕。今年9月,中央歌剧院继前年的《女武神》和去年的《齐格弗里德》后,第三度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震撼呈现瓦格纳“指环”之《众神的黄昏》。一连两场的“黄昏"可谓声势空前浩大,笔者有幸亲临了首演,感觉在舞台呈现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做到了有板有眼、可圈可点,令人信服。 要制作一部像瓦格纳《众神的黄昏》这样的大型歌剧剧目已经是一个非常累人的过程,更有甚者的是,上海在这月中旬同样将由蒂罗尔音乐节歌剧院带来“两天四场”的音乐会版全套“指环”。“两天演完一轮指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在48小时里有接近20个小时都是在进行着现场歌剧演出。无论是对于演职人员还是到场观众,都构成了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完整上演大部头的瓦格纳作品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途径普及和推介瓦格纳和他的作品?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可以从洛林·马泽尔改编的《无词的指环》,或者前不久张艺指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出的、由荷兰作曲家亨克·德弗里格改编的“无词版”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入手,这类经由后人重新凝练过的瓦格纳,也是一种在循序渐进地传播和推广瓦格纳音乐的绝佳路径。 |
关键词:瓦格纳,音乐节,歌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