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造车辛酸路 自主品牌历史系列:吉利
二、吉利汽车的创建故事(1994-1998年) 重重困难逐一击破 李书福能够在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汽车行业,甚至愿意为其倾家荡产,其实与他敏锐的嗅觉与偏执的性格息息相关。在他看来,当时的汽车产品价格太高了,有很大的机会,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政府支持,他坚信政策总有一天会放开,而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利用好时间研究汽车技术和建设造车基地。
虽然,李书福下定了决心,但是当时的背景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民企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政府也反对造车,所以他的造车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摩托车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没有谁愿意陪李书福玩,也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顾及兄弟情分,最后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多了不奉陪,赔了认倒霉。
当时李书福兜里只揣着1个亿左右,虽然他对外宣称是5个亿,要知道,当年投产桑塔纳时,国家为此投了十几个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1994年对地方政府进入汽车产业规定了15个亿的准入门槛,并且前提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吉利集团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因为那会国家对汽车的管理特别严格,不允许民间造车,那是国有企业的专利,那会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只有“三大三小”轿车生产布局,即: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三小)。 其次,造车得先有技术人才,当时的李书福翻阅了所有摩托车公司的员工档案只找出3个有过汽车行业相关经验的,并且原来还都是做汽车改装的,就凭着这点经验,他们开始对汽车展开摸索,李书福买了全世界很多的车,有奔驰、宝马、丰田等各种各样的,潜心研究大量的汽车实物。
李书福最喜欢奔驰,想做出“中国的奔驰”,1994年李书福拆了第一辆奔驰车,后来又跑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买回来研究,李书福苦苦研究之后,基本掌握了汽车的架构,李书福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汽车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两张沙发。
由于奔驰与红旗这两辆车的关键尺寸非常相近,在整车的配合上,问题不是太大,在厂房里折腾了很长时间之后,李书福设计了第一款混合奔驰红旗轿车特征的“吉利”牌“奔驰”汽车:外形仿奔驰E200,底盘参照红旗的底盘,发动机是红旗的。就这样,李书福把100多万的奔驰和他送给下属顾伟明的价值36万的红旗轿车嫁接起来,变成了吉利的第一辆车-吉利一号。
一辆汽车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到台州临海市区转了一圈,引起巨大的轰动,人们搞不清楚这辆像奔驰又不是奔驰的家伙是什么。李书福还在台州日报做过广告,居然还有人来询价问卖多少钱。然而这样造出来的汽车质量肯定没有保障,不久这辆车就全是毛病。
李书福很想造豪华车,但由于技术上难度太大,想要直接一步登天造豪华车根本不可能,后来李书福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奔驰+红旗”的路线,改走小型车路线,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当时汽车都比较贵,最便宜的夏利、奥拓都要十多万,桑塔纳十七八万,几乎没有七万元以下的汽车,这就是一个空当。这个空当恰恰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二汽等大佬们不屑做的,李书福决心在这个市场空当大展身手。 后来,李书福便开始研究更经济的小车,包括安驰(现在的江淮汽车当年生产的小型车)和中华子弹头(1994-1998年生产)等,对于这两款车的研究主要用于梳理零配件名单和底盘系统的学习。其实研究最多的还是夏利,当时,夏利刚好推出了一个新的车型。李书福买了几辆样车,把夏利肢解开,开始研究了解夏利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动机是谁的,变速箱是哪买的,仪表哪来的,底盘咋搞,一项一项分析。
研究完了技术,还得考虑生产线的问题,因为造车不被政府支持,1996年,李书福就向临海市申请地皮,说是要造摩托车。当时李书福家族造摩托车已经是每年几十万辆的规模,扩大规模是一个人人能够接受的理由。但是毕竟太大了,在规划审核时,果然有人质疑李书福,“厂房怎么这么大?”李书福手一挥,回答说:“我们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就这样,最后临海市政府批了临海市城东开发区的800亩沼泽地,500元一亩,这一片沼泽地上,除了开发区搞了两幢楼在那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通信,没有饭店,没有商店,什么都没有。
那边在搞基地,这边李书福还要设法争取到生产汽车许可证,只有获得批准才能动手生产,如果没有生产权,厂房建起来了,政府没收,投资就打水漂了。1997年的一天,李书福打听到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德阳监狱汽车厂的厂长,当时这家工厂已经停产了,但保留有汽车生产目录,只能生产“6”字头的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根据目录公告,“6”字头的是客车、“7”字头的是轿车。于是,李书福找到这家工厂,投了2400万,占70%股份,与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里工厂设在监狱,进出不便,机构臃肿,事事请示,办事效率太低,李书福想全部收购这家工厂,搬到浙江去,但德阳的那个监狱长又不同意。监狱长过世后,李书福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了剩下的30%股份。就这样,1997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在临海开始筹建汽车制造厂,并于1997年首期完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李书福当时口袋里就只有1亿元资金,又要建厂房,又要买设备,他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这就是李书福的过人之处,也是吉利历史上有名的“老板工程”。何为“老板工程”?李书福是这样解释的:请资金持有者加盟吉利,与吉利合伙办子公司或分厂,让有钱人成为“老板”,请缺乏资金但有才能的人加盟吉利,成为吉利的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才能成为“老板”。
说白了就是李书福把汽车制造厂分成了若干个分厂,你做车架、他做车身,这些都是由承包商自己来完成,就连总装车间也是承包出去的,这个其实就是现在的股份制,李书福算是中国股份制最早的实践者和获益者。可能又有人会说民企造车这么“不靠谱”的事,为什么会有人投资,其实这一点李书福在冰箱、建材和摩托车等生意上为那些老板挣了不少钱,因此当他准备造车的时候,很多老板还是愿意相信他的眼光。
钱有了、技术也学习的差不多了,接下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零部件的采购,这些零件不是那么好买的,很多企业都是国家控制。李书福跑到上海大众的汇众零部件汽车公司,找到总工程师,向人家说想生产轿车,准备从他们那儿采购一些零部件。这个工程师问准备投多少钱,李书福说投5亿元,这个工程师听后觉得李书福简直是异想天开,5亿元连汽车边儿都挨不到,那些合资公司动不动就上百亿的投入,5亿元造个汽车玩具还差不多。所以这位工程师一听之后,招呼都不打就走了,李书福以为他临时有事出去了,傻傻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有人过来告诉李书福说他不来了。结果零件没有买到,只好回来了。没有办法,李书福到全国各地找零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听到吉利要造汽车,很吃惊,民营企业还能造汽车?根本没人相信。有的出于同情的态度还卖点,有的干脆拒绝,有的趁火打劫卖次品,价格还比别人贵。就这样,千辛万苦,七凑八凑,终于采购齐了零件。
|
关键词:承德频道|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