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好人】侯宝仓
侯宝仓今年50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是平泉县卧龙镇庙后村的一名农民党员。从1996年栽植2000袋香菇到后来先后建起热河源食用菌保鲜厂、菌种厂,再到成功试种香菇地下栽培模式、滑子菇、杏鲍菇反季节生产,成长为平泉食用菌的领军人物,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路走来,他头脑活络,敢闯敢干,2004年当选为卧龙镇(原沙坨子乡)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镇、县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8月评为省级科技星火带头人,荣获国家级神内基金奖,当选为市党代表,2008年,被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林业局授予“十佳农民技术能手”。被市委市政府评选为竞彩足球:市级以上“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称号。2011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白手起家,他是平泉食用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6年,平泉县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此时正在外地打工的侯宝仓看到了先机,县里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可观的效益,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第一年,他从亲戚家借了3000元制了2000袋香菇,纯收入2000多元。第二年,他一下子制了5000袋香菇,但是由于技术不过硬,管理不到位,这一年,他的香菇坏了三分之二,赔了6000多元,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一连几天跟着技术员逐村跑,终于弄明白了赔钱的原因——技术不到位。于是,他投资500多元购买相关技术书籍,整天钻在屋里研究,拿着书对着香菇研究。1998年,他借了1万元钱,制了9000袋香菇。从选料装袋、发菌、上架、管理、出菇,技术都跟上了,这一年他不但收回了成本,而且还净赚了8000元。 一门心思,食用菌成就了他的事业帮助了他人 随着生产效益越来越好,侯宝苍的信心越来越足,房前屋后生产已不能满足他,他决定要建全镇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2002年,侯宝苍租地20亩,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投资82万元筹建了热河源食用菌保鲜厂,3个保鲜库,可收储香菇300多吨,收购滑子菇800多吨,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到南方浙江、福建等食用菌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每出去一次,他都认真做好笔记,写心得,回来后,大胆试种,先后试种了白灵菇、杏鲍菇等多个品种,但都未真正成功。2004年夏季,他又到南方考察,发现了地下栽植香菇新模式,他灵机一动,如果在北方也能种,那么就能填补了中国北方6—9月份不出鲜品香菇的空白,实现了周年生产。2005年,他新租地20亩试种地栽香菇20万袋,一年下来,收入60多万元,效益比架式的还要可观,管理又方便,他果断将地栽菇规模扩大到50亩,并安排农村青年就业35人。蓄足了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后劲,在他的带动下,全村582户有340户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他无偿进行技术指导,以高价收购香菇,仅食用菌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 敢想敢干,村民的蘑菇之路越走越宽 2011年热河源食用菌园区面积达到了80亩,食用菌总量达到40余万盘(袋),投资建立了侯宝苍菌种厂,他的菌种以质量和信誉赢得了周边菌农的信赖,平泉县周边的菌农纷纷订购他的菌种,菌种一路畅销,并组建了热河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7户,组织采购、供应成员和农户所需食用菌原辅材料,组织收购、销售生产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培训、技术交流、咨询服务,真正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主要经营保鲜香菇、盐渍滑子菇、食用菌菌种及配套物料等,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北京等地,部分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2011年投资400万元将设施工厂化园区面积扩大,生产滑子菇、杏鲍菇,出菇面积达2000平米,可实现利润300万元。解决100余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有许多外地人都专程来到的他园区进行打工,为的是学习他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先后有近百人从热河源园区学艺出来自己生产食用菌。 侯宝仓的办公桌上放着笔记和食用菌相关书籍。石峥 摄
侯宝仓在大棚内向记者介绍食用菌技术。石峥 摄
|
关键词:承德,草根好人,侯宝仓,助人为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