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守两条底线 走出双赢之路——深入学习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述评之一
绿色,代表着生命、生机与生态,是人与自然的最和谐色。 回眸“十二五”,放眼紫塞大地,满眼是绿。 展望“十三五”,支撑承德发展的主基调,仍然是绿。 市委书记周仲明指出,承德发展的潜力在生态、活力在生态、载体和抓手也在生态。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承德的秀美山川保护好;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把生态资源作为经济要素来谋划,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良好的“生态引力”,吸引京津高端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切实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在承德,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回顾承德走过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大潮主流,也成为了承德人从自发到自觉的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承德,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中不断发展,加快建设山川秀美、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头顶蓝天丽日,满眼青山绿水。 承德的生态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幸福,让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无比向往。 森林覆盖率56.7%,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四大水系,平均地表径流37.6亿立方米;上半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23天……这一组组“绿”的数字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是承德人为之骄傲的资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承德最突出、最响亮的名牌。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又要“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任务艰巨,担子沉重。 以水为主的生态环境,是承德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承德提出的功能定位,凸显出承德生态功能战略地位的不可替代性。承德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是重大的政治责任。 我市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完成好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 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以“生态涵水、工程调水、管理节水、环保净水、产业兴水、借力保水”为抓手,把老祖宗留下的一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天蓝、山绿、水清、土净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为此,我市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誓守“天蓝底线”,确保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区域领先地位; 全力推进森林体系建设,誓守“山绿底线”,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力推进“水源涵养·千湖工程”,誓守“水清底线”,新增蓄水15亿立方米; 全力推进土壤保护与恢复,誓守“地净底线”,坚决完成作为“国家工矿废弃地第一批试点”的目标任务。 特别是我们将全力推进“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实现“五个转变”:即在发展观念上,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在环境整治上,由“黑色”向“绿色”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在资源利用上,由“地上”向“地下”转变;在产品开发上,由“固态”向“液态”转变。 只有绿水青山长驻,金山银山才能永生不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承德紧跟时代发展的大势,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全力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当“承德蓝”成为“任性”承德人在微信圈、微博上炫耀的“砝码”,我们更加坚信:承德面向未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抉择——决不动摇。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群众成为绿色福利、生态福祉的当然主角 贫穷落后是当前承德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承德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不发展,同步小康就成为空谈。 到处是绿水青山,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塞外山城,如何创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友好的发展新路? 事实证明,脱离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涸泽而渔”。 承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形态,加之开放开发晚和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曾一度陷入冶金矿山“一业独大”的资源依赖,但实践告诉我们,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至今承德仍有5个县、906个村、60.4万人尚未脱贫。 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必须勇于投身“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实践,努力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把“绿水青山”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点绿成金”。 这个冬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村民卜振权没有“猫冬”,一直忙着学习果树管理技术。“靠山治山才能把活树变活钱、赚来大票子。”卜振权有40多亩果树,今年收入6万多元。全村规模发展林果经济,年人均收入逾万元。 既要生态,又要生财。我市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十大绿色产业。 从砍树,到种树,再到看树;从挖山,到养山,再到富山;从污水,到治水,再到卖水。如今,承德大地上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承德风貌的“金名片”,更是承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聚宝盆”。 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产业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首选产业,这是最为便捷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快捷的“将生态转化为经济”的生财之路,也是惠及最多人群的富民之路。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摆脱‘自然发展、门票经济’的依赖,‘规模开发、文化引领、龙头带动、品牌促进’的多元旅游业态尚未形成。”我市一位从事旅游工作多年的人士这样说,全市旅游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 依托资源优势,围绕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我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破解项目落地制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市场换装备”,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基地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拥有“承德蓝”的同时,更多的群众分享到了“绿色福利”。 发展之“绿”,是承德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的“底色”。 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生态比较优势正转化为后发竞争优势,绿色“发展红利”不断衍生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 承德抓发展“如饥似渴”,但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上决不能“饥不择食”。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不以生态赤字为代价,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画上等号,追求绿色发展。 在外地人眼里,承德就是空气好、天空蓝、草原绿,环境好。这是承德人的骄傲,是承德人的福祉。 离北京只有几十公里的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成片高大挺拔的绿树靠着“吸入”二氧化碳的本领,核算出一大笔碳减排量,走进资本市场。从2014年底的首单交易到现在,北京碳市场上已经累计实现京冀碳汇交易逾7万吨,为林场创收超过250万元。 生态是承德的命脉和最大优势,我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生态引力,吸引京津高端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构建与京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2015年12月3日上午,我市大数据产业又结硕果:我市与世欣蓝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同时,经省政府批准,我市与北京数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全国第一家数据资产证券化服务机构、华北地区第一家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河北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式启动。 地质结构稳定,区位交通便利,自然气候冷凉,清洁能源富集,水资源丰沛,网络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为我市发挥大数据产业创造了明显优势。 依托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打造“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上的“绿色冀千亿级环保产业基地”。立足产业基础,运用“互联网+”模式,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提升仪器仪表、风电设备、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在平泉奥科新能源生产基地,一台台隆隆运转的设备把秸秆、树皮等原料吞下,经过粗粉碎、烘干、高温高压挤压、制粒等几道工序,生产出一袋袋坚硬的方块和颗粒。 “仅在承德,燃煤散烧替代率如果达到80%,保守地估算,就相当于砍掉了10个100万吨钢厂。现在河北省每年农村燃煤4000万吨,如果实现80%的替代率,相当于砍掉2亿吨粗钢。”市工信局负责人说,2014年全市生产木煤15万吨,加上配套炉具,产生的直接效益是260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400个,节约百姓买煤开支3600万元。 这只是环保产业的“一份子”。 我市抢抓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打造“京津冀千亿级环保产业基地”;推进尾矿综合利用,打造“京津冀区域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基地、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同时,我们将全力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推进“两环十射”高速公路网、“一环九射”铁路网,“一客六通”航空网建设,下大力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硬件基础,为引进“大旅游、大健康、大服务、大环保”等绿色产业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当下,承德上下正肩负中央和省委的期望与重托,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绿色理念,脚步铿锵有力。 展望未来,承德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生态比较优势正转化为后发竞争优势,生态大旗清晰地引领着绿色发展的方向。 |
关键词:生态,承德,十三届八次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