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别哭,等我长大了给你做饭吃!”
每当别的小朋友和小彦博说起自己爸爸妈妈的时候,他总是说:“我爸死了,我妈走了,我只有爷爷奶奶。” 每当他看到小朋友放学后吃着零食往回走,他都说:“奶奶,我不要……” 每当他看到奶奶想爸爸痛哭的时候,他都觉得是自己不乖,他总是说—— 小彦博和他的小伙伴和睦相处。 “彦博,跟奶奶回家,快点儿,跟奶奶回家……” “奶奶,让我再玩一会儿吧。”小彦博奶声奶气地回答着,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邻居小朋友手里拿的零食。66岁的孙秀环老人看到这个场景,转过头去,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以后不能让这孩子再出来跟人玩了。”老人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捂着嘴压抑着哭声,一只手紧紧拽着孙子的小手,逃也似地离开了邻居的院子。 进了自家院门,她一下子靠在墙上,大放悲声。“儿子啊,你怎么那么狠心,撇下我们这老的老,小的小,要是哪天我们也走了,这个娃儿该咋办呢。” 虚6岁满4岁的小彦博有些不知所措,但他感觉到一定是自己让奶奶伤心了。小手擦着奶奶脸上不断涌出的泪水,嘴里怯怯地说着“奶奶别哭了,我乖,等我长大了给你做饭吃……” 爷爷从屋里出来走到老伴身边,还未张口,眼泪已顺着满脸的沟壑淌下来,日头西斜,阴影罩住了这祖孙三人。 穿百家衣长大的娃儿 曾经,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 宽城满族自治县塌山乡椴树沟村是个不富裕的村子,但是儿子心眼灵活又踏实肯干,那几年,他们家是穷村里的殷实家庭。2009年,儿子借钱买了一辆货车准备跑运输挣钱,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就出车祸离开了人世。儿子走时,儿媳已怀孕7个月。 孙子生下来两个月,儿媳离开了这个家,两个年近七旬的老人独自拉扯着襁褓中的孩子。日子再苦再难,他们也咬牙坚持着,他们不能倒下啊,倒了,孙子谁管? 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3个同样在农村的女儿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老两口只靠家里的两亩地,每年收下的玉米能卖个千八百块。 孩子吃的奶粉,要走上十几里山路到外面的集市上买最便宜的散装奶粉; 孩子穿的是百家衣,都是姑姑从他们村子里收集来的,谁家不要的,姑姑拿到自家攒起来,给小侄子穿; 老两口吃的菜里长年不见荤腥; 儿子走了这几年,老两口从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苦着,熬着,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孙子一点一点长大了,懂事了,可老两口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晚上才能吃到菜怕费电舍不得开电视 小脸白白净净,个头要比同龄孩子小一些,眼神清澈,单纯,身上的衣服套在他身上,明显有些晃荡。自从那次以后,奶奶就有意识地不让他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怕他看人吃零食、玩玩具忍不住,他也因此不像其他小孩儿那样活泼好动。 一转眼,小彦博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 村里没有学校,只能到宽城街里去寄宿,这个家庭实在承担不起每月的食宿费和交通费。姑姑家在距离他家几十里远的承德县八家乡八家村,村里有小学和幼儿园。老两口决定,到八家村去租个平房,让他在那上学,好歹离姑姑家近点儿,多少能有个照应。 就这样,奶奶带着孙子在八家村租房住,爷爷一个人在家守着老房子和两亩地。 简陋陈旧的三间老房,即便是阳光充足的中午,屋里也难得晒进阳光,地面还是凹凸不平的黄土面,灶台旁堆着一堆棒秸,炕上堆着两个铺盖卷,泛黄的柜子上排着几个药瓶。唯一的家电是房主留下的一台电视机,可为了省电,他们很少打开。 因为小表姐也在这住,房租一年500元,由奶奶和姑姑两家轮流出。春寒料峭的3月,伸手摸摸炕上,几乎没有温度。灶膛边只有一堆棒秸,老家有柴火,可是运不过来,姑父去年出车祸,腿脚不便,也不方便送柴火,奶奶做饭,只能算计着烧。 “买不起大米呀,这话说出来我都觉得丢人。”刚一开口,奶奶就哽咽着说不下去,“早晨孩子都是糊弄一口,中午在幼儿园吃,晚上我才会给他们弄点儿菜吃。在这里上学,图的也是他姑姑能给我们送点儿菜,孩子还小,咋着也得补充点营养。” 奶奶说“摊上了好政府日子才能熬过来” “要不是国家政策好,这家人的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太太有心脏病,孩子又那么小,家里连个劳力都没有。就老爷子种点地,卖棒子一年有一千块钱。”椴树沟村妇女主任李玉凤告诉记者,村里张罗着给孩子办了低保。去年,塌山乡政府给老两口也都办了低保,3口人每年有3000元左右。 2012年,塌山乡政府妇联主任宁超到该村摸底调查,看到这个家庭的状况后潸然泪下,她立即与乡民政部门联系,为孩子申请了孤儿补助金,每年3000元。春节前,乡政府又给送去600元。这样,一年能够有6000多元的收入。“我们也不懂国家政策,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情况能申请啥,但村里和乡里都替我们想到了,我们这是摊上了好政府。”孙秀环老人感激地对记者说。 “我们这孩子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幼儿园老师给的,零食可以不吃,玩具也可以不玩,可是有病了不吃药不行。孩子感冒了得买药,我心脏不好也得吃药,国家给的这点钱得攥紧紧的,不能随便花一分。” 奶奶愧疚,防止他眼馋别家孩子的零食,她很少让孙子去跟小朋友玩,现在孩子很乖,却不怎么爱说话。 第一次有这么多零食孩子高兴坏了 “这么多玩具,好开心!” 小彦博和奶奶向记者告别。 彦博所上的幼儿园在村头,每天下午3点15分,奶奶准时从家出发去接孩子。这次,记者特意把爷爷从老家带了过来,因为交通不便,一家三口从孩子寒假开学还没有再见过面。 彦博和一群孩子正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做游戏,幼儿园里,和小朋友接触多了,玩得高兴的时候,他也会露出孩子特有的笑容。但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他的笑也显得腼腆,看到爷爷来了,小家伙显然很高兴。 村头,记者给他买了一袋子零食,有奥利奥、火腿肠、铜锣烧,娃哈哈……“喜欢吃这些吗?”“喜欢。”一下子拥有这么多零食,小彦博脸上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但他虽然眼睛盯着零食,在没得到奶奶的允许前,小家伙并不肯自己拿出任何一样来吃。 “喜欢吃哪个,阿姨帮你打开。”彦博拿出奥利奥,记者撕开递到他手里,他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吃了起来。看着他“认真”的样子,记者和在场的乡干部全都红了眼圈。 左手拉着奶奶,右手领着爷爷,祖孙三人慢慢地往回走,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看上去,祖孙三口难得的温馨画面,只是爷爷奶奶已经年近七旬,他才四岁!不知道他们还能这样走多远? 一件新衣,一袋大米,一箱青菜,一点儿零用钱……如果有爱心的您愿意伸手帮帮这两老一小,请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314—2150902,无人接听时可打记者的手机18603248107。(记者 方艳梅 郭宏伟文/摄 通讯员 毛小红 宁超) |
关键词:奶奶,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