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厚德滋养三代大学生12年“爱心接力”
受承德人资助的三代大学生。潘金莹(左一)、赵天丽(中)、宗娃(右一)。 □和合承德网记者王幸子 华宏 叶振杰 王鑫 我们力图用这些生活的碎片拼接出一幅近乎完整的爱的画面。 2013年12月24日上午10点,河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文理楼会议室。一条红色横幅高悬:承德厚爱,爱心传递,知恩图报,励志成才。 “金妈!路爸!董哥!谢谢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代受助贫困生潘金莹一走进会议厅,便冲向12年前曾救助过他的承德“爸爸、妈妈、哥哥”身边,4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受潘金莹资助的第二代贫困生赵天丽哭了。当她把自己的第一份实习补贴中的300元递到第三代受助生、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宗娃的手里时,当承德的“爸爸、妈妈、哥哥”再次解囊相助时,现场掌声一片。 “我不能都要,我也要捐助!”18岁的宗娃含泪说。 ……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爱的暖流在涌动。 “我想上学,实在交不起学费,帮帮我吧!” 2001年11月下旬的一天,承德日报社来了一位学生打扮的小伙子。 虽然已是冬天,小伙子衣着单薄,脚上的球鞋已经破的露出脚趾头,身上的运动服因为袖子短,手臂露出好大一截儿。 “我叫潘金莹,今年从衡水农村考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我不想退学,帮帮我吧。” 潘金莹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小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00年,潘金莹的姐姐考上大学。2001年,潘金莹和哥哥同时考上大学。此时,家里已是债台高筑。 借遍了村里的乡里乡亲,父母好不容易凑够的学费只能走一个。熬红了眼的父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潘金莹留下,哥哥上。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意味着改变命运。“妈你只要给我凑够路费就行。”潘金莹恳求母亲,脸上挂着未干的泪痕。 母亲也流泪了,她何尝不想让儿子上学?揣着母亲借的300块钱,潘金莹来到承德。 为了省钱,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但饿肚子也攒不出学费呀!只好一次又一次拖延,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向媒体求助。 “到咱承德上大学,咋也不能让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 2001年11月27日,一篇大学生潘金莹因交不起学费面临退学的消息刊登在《承德晚报》上。 编辑部询问捐助的电话不断,他们中有政府官员,有草根百姓,爱如潮水,都表达了一句无声的诺言——“到咱承德上大学,咋也不能让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 时任竞彩足球:公安局副局长的冉文杰看到报道后,通过报社记者联系到了潘金莹,每学年给他出1500元生活费,直到毕业。 “大二那年寒假回家过年,冉叔给我送来300块钱,还买了面包、火腿肠好多东西让我在火车上吃,那是我在火车上吃得最饱的一次。”潘金莹记忆犹新。 当记者电话联系到冉文杰时,他依然像当年一样不愿接受采访,依然那么轻描淡写:“当时就是不忍心让孩子带着失望离开承德,想帮他一把。” 农民董春洋,当年在桃李街南口原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对面小桥上卖面条。 那一天,董春洋从旁边的书报摊拿了份《承德晚报》,看到了有关潘金莹的报道。“这个大学生不简单,敢跟命运斗,回头咱们帮帮他。”董春洋对正在刷碗的媳妇说。 潘金莹正好到报摊看报纸,被董春洋认了出来。 “大哥也是农村人,这300元钱你拿着,以后早饭和晌午饭就来大哥这吃,管饱!” 整整3年,潘金莹已记不清在董春洋的小摊儿吃了多少碗面,他只记得,他碗里的面条总是多得要溢出来,那是董春洋怕他吃不饱特意盛的。多少次他想帮着刷刷碗,都被董春洋拦下:“行了行了,吃完赶紧走,好好学习去吧。”潘金莹说,“董哥面条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承德铁路工人金柏松看了潘金莹的报道,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我喜欢这孩子不服输的劲儿,咱帮不了多还帮不了少吗?”金柏松联系到潘金莹:“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以后到星期天就上我家来,金姨给你炖肉吃。” 竞彩足球:人防办公室干部路世琦看了报道后,捐助潘金莹300元:“这点钱虽然帮不了太大忙,但吃的、穿的、用的,上我家挑去,没问题!” 中国人寿保险承德分公司的职工韩凤芹每学期都匿名把500元钱寄到校办再转给潘金莹;市公安局司机赵永伟把自己的新手机捐给了潘金莹;建行承德支行南营子营业厅全体职工为潘金莹送去了1016元…… “那时候每天都有人来捐钱和物。每次等我跑到传达室的时候,就只看见一袋袋衣服、一双双鞋子,还有封着口的捐助信封,捐助人早没影儿了。”潘金莹说,至今他都不知道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承德人是谁,在哪儿。 “等我有了收入,一定要回报承德的亲人。”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2004年,潘金莹大学毕业了。3年里,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承德好人们助他完成了学业。他和他们已成了亲人,金妈、路爸、董哥、韩姨、赵哥…… “等我有了收入,一定要回报承德的亲人。”带着这句无声的诺言,潘金莹告别了承德。 为了生计,他在不同的城市打过工,北京、天津、衡水、廊坊……这期间,潘金莹弄丢了电话本,上边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