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为主题的当下中国清明上河图
读完杨小凡的长篇小说新作《楼市》(原载《中华文学选刊》2013年第七期),感觉这是一部有广度和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房地产行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楼市》正是以楼市为切入点的当代中国画卷,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高层与底层、城市与乡村、富人与穷人、买房人与被拆房人的社会众生相,堪称是一幅以楼市为主题的当下中国清明上河图。 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强势者: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银行;另一条是处于底层的民间百姓,像无力阻止老屋被拆的七奶奶、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揣着血汗钱的买房人。小说有对某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反思,有对房地产商人贪得无厌、尔虞我诈的辛辣揭示,有对地方政府、银行、房产商盘根错节、助长房价的剖析,更有对民间百姓的悲悯关怀——这体现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文学日渐式微,读者越来越少,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反映百姓内心纠结、替百姓代言的作品少了,很多作家似乎害怕这样会有碍艺术。殊不知你不为广大读者说话,读者当然也就把你束之高阁,所谓艺术,也就成孤芳自赏了。所以,艺术,必须在对民众有作用中体现出来,而无法孤立地存在。 我对作家勇气的佩服还来自于文学创作的规律层面。作家写的东西要能经受住读者因太熟悉而变得刁钻挑剔的眼光的检验,往往更需要扎实的生活积累、细节的刻画能力、人物的塑造能力、情节的把握能力。“楼市”,是当下中国每天出现频率最高、和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甚至还深有研究;再者,楼市的新闻不断,拆迁、跳楼、涨价、虚假销售,早把人们的神经折磨得麻木,作者再直接写它,一要掂量掂量写出的东西还有没有人看,二要看看写的东西能否超出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让读者重新得到审美的刺激。没有一点绝活的作家,要么知难而退;若要硬写,效果肯定悲催。而杨小凡有过五年国企房地产老总的经历,对其中的明明暗暗、林林总总烂熟于心,对许多细节有丰富的第一手观察,再加上其多年的创作修炼,终于在《楼市》中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楼市,既寻常普遍,又个性特殊,既是全景的,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场景、扣人心弦的故事、波澜起伏的命运。 有人曾开玩笑说,要把《楼市》当成时下的购房指南,这可能是因为作家写得真实和真诚,也因为作家写出了一种预见。看小说,实际上也是看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这篇小说若真能对读者买房有帮助,也算是文学的无用之用了,善莫大焉。但这还不够,《楼市》首先是一部小说,是文学作品,它更重要的是以文学的方式书写了这个时代的世道人心、美丑善恶,寄寓着作家希望借助作品,使世道人心和社会生活净化向善的理想情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说法一直延续下来,造成一种强有力的暗示。以致形成偏颇,一提现实主义,就有意无意地指向了记录、记载、写实的功能。其实“百科全书”式的《人间喜剧》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成就或贡献,即塑造了作家所处的时代的典型人物,写出了特定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个性习惯,它是人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事的“百科全书”。这部《楼市》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给我们提供了众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经过作家点睛之笔的人物,是能在纸上立得住的人物,各有其声口,各有其情状,组成了这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式的人物画卷。 杨小凡在创作上非常喜欢运用富有余韵的侧面描写或闲笔,这使他的小说,即使涉及严肃的主题,也是那么隽永润泽,举重若轻。他的写作,擅长避实就虚,人们早已熟悉的场景人物,就不那么浪费过多的笔墨了,而是写虚,这虚,实质是无处不在的内在的魂。比如,避开惨烈的强拆场面,更多着墨即将失所的七奶奶和筑窝的小燕子的生死依恋;比如手握重金的银行行长,却痴迷斗蟋蟀,和养蟋蟀的老汉结为挚友,一个内心厌倦官场商场、渴望随性自在而又无可奈何的强势人物跃然纸上。这样的写法,往往写出了真性情,不再拘于道德评价,让《楼市》这部画卷的众多人物摆脱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恢复了人性的幽微、复杂、丰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像市委书记朱玉墨、市长冯兴国、站在拆迁第一线的村书记水亮、地产商胥梅、售楼经理蓝雪都不是可以一眼望到底的简单人物。 杨小凡的《楼市》,写得不装,读得不累,作家的思想、体验、担当,都融化在其中活着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里,你仿佛可以从中随意唤出几个人物,和他们扯扯闲篇,问问楼市。 |
关键词:承德,楼市,居家 |